[寄语]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观后感心得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开始了!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通过科技创新,更精准更科学地治污,早日实现美丽中国。共同阅读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观后感心得5篇,请您阅读!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观后感心得1
我作为一名青年代表,也作为一名环保科技工作者,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也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觉得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环保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主要是有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家国情怀,心系人民。我们要肩负起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我们环保科技工作者的重任,国家需求至上,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我觉得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质量的向往作为环保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的落脚点。
第二,勇于创新,刻苦攻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具有结构性的 复合性 长期性叠加的难题,这就更要求我们环保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于攻关,甘坐冷板凳,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些关键的核心问题,支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第三,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的 系统的问题,我们必须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
说说我自己,我是2008年博士毕业以后到中国环科院工作,我接的第一项研究任务就是做湖泊营养物基准工作。基准在环境管理领域相当于一个标尺,主要是针对湖泊富营养化比较严重的问题,制定一个基准。我们国家标准修订缺乏相关的基准支撑,这在当时的国内也是比较全新的研究领域,没有人做过。另外,环境基准是一个很冷门的领域,同时也很难发高水平文章,成果也很难市场转化。所以,在当时的考核体制下,选择这个领域还是挺困难的。当时,我也没有想别的,我觉得既然是国家需要,我就应该去担当,去研究。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条件很艰苦,我们国家湖泊水质监测数据也很缺,也没有可借鉴的方法。我记得当时我一毕业就带着我的学生跑了三年,对一百多个湖泊进行采集第一手数据。作为基准研究,它也是个交叉学科,我踏踏实实学习多学科知识。这么多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基本上我晚上十点之前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产出了一些成果,支撑了我们国家污染防治攻坚一些政策和标准修订方面的工作。
有时候想想,我们现在的条件也比较好了,跟当年“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相比也没有什么,他们把青春甚至生命都留在了荒无人烟的沙漠上。在现在的条件下,我们青年科学家就应该更担当,为现代化建设贡献我们一份力量。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观后感心得2
科学家精神是一个全国关注的事情,这也是说明了科学家精神,它不光是科学家群体的问题,也事关整个社会层面的,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个进行过多年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科学家精神,我认为是几个层面。
第一,科学家精神不分国籍,只要是做科学研究,都应该是大家共同的特征。它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首先是好奇心和理性的置疑。作为一个科学家,只有好奇心的驱动,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这个质疑是不断地对科学问题的质疑原始创新的质疑,是我们仰望天空的质疑,这才是真正科学层面的质疑,才有像流动力学这个体系的建立。所以,我想首先是好奇心和科学的质疑。
第二,证据和方法。我们现在可能谈到学风问题,有一些文章发表时有数据造假的情况出现,那就是没有做到科学证据 科学方法。
第三,科学的坚持和忍耐,有了科学问题,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甚至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可能是很长时间的事,这就需要有长期的坚持,耐得住寂寞。
第四,在现在的环境下,经常讲新时代,这也是全球的大趋势,需要团队和合作。你看近年来诺贝尔奖,很少一个人单独获得一个成果,这样的成果现在越来越少,一定是团队的,这个团队也往往不光是一个国家的团队,可能很多是国际之间长期共同的合作。
另外从科学的道德层面,我们知道科学诚信是科学道德的底线,你可以做得比别人更优秀,但是有几点必须坚持,一是诚实,二是公正,三是严谨,这是我们讲科学诚信最基本的几条,我想这也是国际科学研究的共性。所以首先是要诚信,它有科学本质的共同特点。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国家创新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地位,这种情况下,科学诚信就要在科学本质和科学道德的层面再提升,那就是家国情怀。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的服务是有对象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后,我们要制定新的“十四五”规划,而且有2035年远景规划,这些都需要将科学诚信提高到科技创新这个更高的高度,科学家应给自己有新的定位。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观后感心得3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 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 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 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 尊重人才 热爱科学 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 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 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从李四光 钱学森 钱三强 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 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 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立潮头 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观后感心得4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霍守亮认为,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要有家国情怀心系人民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结构性 复合性 长期性叠加的难题,这更要求我们环保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于攻关,甘坐冷板凳,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些关键的核心问题,支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科学家精神不分国籍,好奇心驱动和敢于质疑是共同特征。此外,对科学的长期坚持 耐得住寂寞以及团队合作也不可或缺。
“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要以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榜样,要有为祖国昌盛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我们要有教书育人 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北京大学教授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郭少军说,希望科学家精神能深入到每个人心中,真正把科研理解成一种时尚,让更多的人从事科研。
科学家精神之所以能鼓舞年轻一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国奉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别的。其次是淡泊名利,不去追求荣誉地位,真正为了兴趣爱好和国家发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这一代更应该在当今社会弘扬甘为人梯 扶助后学的精神。”特别是做基础研究做数学研究的,要真正坐得住冷板凳,有定力,做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这是发扬科学家精神最好的做法。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观后感心得5
新时代,我国科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新科技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又有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考验。经过建国七十多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和拼搏,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态势犹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一大批科技集团进入六七千米高地,一批科学家及其团队正在向珠峰进发,那里山势险峻空气稀薄低温高寒,这就需要物质和精神全方位的支撑和保障。比如,科技体制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科技研发投入还须持续加大,科研保障有待全面加强,在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和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还须奋起直追……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做好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既有长期性,战略性,又有紧迫性。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清醒的认识和重大的突破与进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就会严重迟滞。
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播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主体。广大科技工作者应以以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六种精神”及其他要求为具体目标,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必修课和毕生的修行,自觉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不仅在科技创新上有追求世界一流的志向和行动,也要在科学家精神方面追求世界一流,二者互为依存,要同向发力。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中国科技工作者历来有爱国奉献 唯实求真的优良科学传统和优秀品质。李四光 钱学森 钱三强 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基因。最近,中央表彰了一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涌现出的英雄和先进人物,再次表明这种精神后继有人,正在薪火相传。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在“四个面向”的拼搏中倾心尽力,在科技创新中建功立业,把个人的科学追求和职业发展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去。
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良好的科学氛围。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曾对对诺贝尔奖的获奖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他发现,从1901年至1999年百年间,全球共有来自185个机构的科学家获奖。其中有20%的机构获得3人次以上奖励,占获奖总人次的69%;12.4%的机构获得5人次以上奖励,占总人次的46%;4%的机构获得10人次以上的奖励,占了获奖总人次的22%。诺贝尔奖获奖机构为什么如此高度集中?路甬祥认为,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他认为好的创新氛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素质优秀科技人才大量聚集形成的以高知识密集度和高目标创新活动为特点的环境;二是为优秀科技人才所提供的跨学科自由宽松的学术思想交流 碰撞,以及竞争和合作兼容的环境。因此,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要高度重视科学氛围的营造 学术生态的建设。
从表面上看,当代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的过程和结果,实则是整个社会思想活力的系统迸发和释放。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要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学家群体,同时也要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发挥积极作用,还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凭主观臆断发号施令,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违背科学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只关注科技成果产出,不注重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自身做到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而且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观后感心得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