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查理十二传》读后感(共2篇)

时间:2024-07-20 07:59:12
《查理十二传》读后感(共2篇)[此文共4394字]

《查理十二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查理十二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查理十二与彼得大帝,两位宿敌的关系很像是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查理十二与项羽的相似之处:

1、英勇善战

两人都是年少成名,以勇猛无畏著称,前期所向无敌,未逢一败。两人也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士兵爱戴。

2、擅打硬仗

查理十二在刚登基不久就遭遇三国围攻,大家都以为瑞典要亡,而查理十二亲自带兵出征;项羽遭遇凶名赫赫的秦国大军,其他诸侯都退缩了,只有项羽敢于破釜沉舟一战。

3、威势赫赫,诸侯俯首

两人都以超强的战斗力成为诸国之首。主持诸侯废立之大事,查理十二立了波兰国王,项羽主导分封了大秦帝国崩溃后的各国诸侯。

4、霸王而非君王

两人都以霸道著称,但并非王道,缺少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查理十二的一生是对外征战的一生,虽然打下了波兰等地的大片疆土,但并未能好好利用起来,也不注意发展民生,一味压榨瑞典国力。项羽火烧阿房宫,属于典型的无脑行为;推翻大秦帝国后,又反转了秦朝大一统局面,大规模分封诸侯,结果诸侯纷纷叛乱,投入刘邦麾下。

5、既生瑜何生亮

虽然两人都是一时霸主,但都很不幸的遭遇到了平生宿敌。彼得大帝和刘邦虽然自身战斗力不强,但都有着强大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长远,为一个帝国的崛起打下了牢固的根基。而且彼得和刘邦都重视民生经济,以更强的`底蕴打赢了与对手的长期拉锯战。

6、骄傲放纵

两人都是很骄傲的人。查理十二在俘虏数万俄军之后,匪夷所思的放走了他们,甚至连赎金都没收,这个神操作着实让人不太理解。项羽在鸿门宴也一时手软放过了刘邦,错失了大好良机。可以说他们有着高贵的骑士精神,但作为一国元首,他们不仅是武士,更应该是合格的政治家。对于政治家而言,骑士精神是很要命的。

7、结局凄凉

查理十二在一场战败之后,一蹶不振,滞留土耳其多年之后,回国以后发现大势已去。项羽平生不败,但垓下一败就要了老命,只能高歌一曲霸王别姬,了却残生。

查理十二一生冲锋在前,多次在枪林弹雨中穿行而不死。如果他在与俄罗斯的那场经典战斗中死去,倒是能留下类似于古斯塔夫大帝的美名。可惜他活着,于是英名尽付流水。

虽然说,那场败仗也有很多偶然因素。如果他有气运附体,兴许能打赢那场战斗,然而他冒冒失失闯入乌克兰本身已经是重大战略失误,以彼得大帝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查理十二的败亡其实也是迟早的事。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项羽过了江东,是否能东山再起?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很好奇这个问题。

从查理十二后半生的事迹倒是可以反推一下,如果项羽过了江东,他能否卷土重来。答案看来是否定的,大势已去,垂死挣扎也并无多大用处。查理十二流亡土耳其,寄希望于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替他复仇,愿望破灭之后终于回国,但给自己国民带来的是变本加厉的税收压榨,以及更多兵员和人口的损失。

从这个案例来看,项羽还是别回江东的好,给江东子弟多留一些元气。让一位不败将军坦然承认彻底失败,也很需要勇气。查理十二与项羽一样,是个极其杰出的将领,但却不是合格的君王。

第2篇:

《查理大帝传》读后感

历史1701班 李亚婷

说起查理大帝,我们并不陌生,他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有名人物。是法兰克国家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代君王。

本书主要讲了他在国内外的事业,私生活和性格,对教会的虔诚和护持,以及战争和功业。他一生经历了五十多次战争,扩张了法国的领土,而且加上了"罗马人皇帝"的皇冕。而他的成功也是有他个人的优秀品质所造就的。但我认为艾因哈德对他过多的赞美也有失真的地方。正如书中序言恩格斯指出"在占领高卢时构成了全部法兰克人中的普通的自由人等级消灭了,人民分裂为大土地占有主、臣仆和农奴,——这就是查理为取得他的新罗马帝国所付出的代价。随着普通的自由人的消灭,旧的军事制度瓦解了,随着两者的消灭,王权也崩溃了。查理把他自身统治的唯一基础破坏了。他还能勉强支撑下去;可是一到了他的后继者们的手里,实际上由他亲手造成的东西,却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一语戳穿了他的神话。而他的加冕也受到了质疑。

我们首先来说说他的成功。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自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第一,便是他勇敢和坚定的意志。正如书中所说:"但是国王高度的勇敢和坚定的意志不会为顺境和逆境动摇,不会被他们的反复无常制服,不会使他迫于疲惫而中止他的事业。他从来不允许这类冒犯的人不受惩罚。他或者是亲自率领一支军队,或者是派遣伯爵率领,去惩戒他们的背信弃义,并加以适当的处罚。"这正义的本心,坚定的意志是他成功的原因。依靠这样强大的意志,这样正直的气概使他在征战中所向披靡。

第二是他为人民利益着想,书中讲到他带兵进入意大利时,经过罗马,来到坎帕尼亚的城市卡普亚。对于该地他"更多的是为人民利益着想,而不大在意他们公爵的顽固不化,他接受了献给他的人质,并且格外施恩,同意免除个人朝见。他把小一点的孩子当作人质留下,把大一点的送还给他的父亲。然后他派遣使者去要求并且接受本内文图姆人和阿拉吉斯的效忠誓言,接着返回罗马。"正是拥有这样的仁,才使得民众都臣服于他。这就如同孟子所讲的"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也足可以看出他对民众力量的重视,有统治全局的才华。

第三是他重视外交。他同当时的加利西亚,阿斯图里卡,苏格兰,波斯,君士坦丁堡等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例如,"波斯人的国王诃论当时统治着除印度以外的一切东方土地,查理同他建立了和谐的友好关系。这个波斯国王对他的友情比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国王和王公的友谊都更加珍视,认为只有这份友谊才配得上用馈赠和尊号加以发展。因此,当查理派遣的带着祭献物品到救世主的圣墓和他的复活地点去的使臣来到波斯国王那里,并且表达他们国王的友好情意的时候,他不但对他们有求必应,还允许把这块圣地算作法兰克国王的领地的一部分。他还派自己的使臣跟查理的使臣一同回去,送给查理大量礼物——袍服、香料和其他贵重的东方物产。不多几年以前,他曾经根据查理的请求,把自己仅有的一只象送给了他。"

第四是他在饮食上也非常节制,尤其表现在酒上。"因为他对任何人的,特别是自己和朋友们的酩酊醉态抱有强烈的憎恶。""他平日只吃四道菜""他喝酒和任何饮料都这样有节制,以致在吃饭的时候,他难得喝到了三次以上。"作为一代帝王,对,是做到有节制,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常常说自己不如别人,那你有想到过自己为什么不如别人。大部分原因还是自身的自控力不够好。如果你的自控能力够好的话,就不会出现让自己后悔的事,让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在把握时间这一方面儿,他不仅仅做到了还做的特别好,常常在用餐之际,都在听古代人物的伟大业绩,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充分利用时间,我们也就会取得属于我们的成功,所以他的成功不是偶然。

第五是他说话"流利而敏捷,能够最清晰的表达他的意旨。"他不仅学习本族,还学习许多外族的语言,他还努力学习文艺、算数和书写等等。学习不是目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把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起来,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无论这个人是谁,他都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是要虚心求教于他人,虚心学习。正如查理大帝作为一代君王,仍然沉醉于学习之中,这也是他成功的条件之一。

第六是他热衷于就苦记平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也是很有帮助的。一个帝王想要取得国家长久就必须得到各阶层的利益,而各个阶层中贫困之人还是占大多数的。而他们也是这个社会最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做好安抚工作,那么他想成就霸业,也是不可能的。这里与之前他看重民众的意义是一致的。可见他的谋略与才识,这样的见识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第七是他不看重财物。他亲身用自己的羊皮与大臣贵族的华服作对比,表现了对大臣奢侈的谴责,提醒他们要务实,而不要把钱浪费在一些无用的外表装饰上,而他对经营的面试更体现在"当北欧人的国王们送来金银作为它们忠诚地证明,送来刀剑作为他们永世臣服的标志的时候,国王下令把那些贵重的金属抛掷地上,让所有的人都加以蔑视,当作泥土似的加以践踏。作为一个君主,能够做到不贪婪金银,便是很强大的。便不会被敌人利用弱点也不会轻易失败。一个人要是想成功,就不要把金银等这些身外之物看的太重,否则就会被别人利用,以致最后自取灭亡。"

第八是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不久以后,有些法兰克贵族图谋作乱,反对国王。查理十分了解他们的意图,但是还不肯消灭他们,因为只要他们肯于效忠的话,他们还可能是一支保卫全体基督教人民的强大力量。"他的政治才能更多的表现在对国外的策略。他更善于利用敌人,他更清楚的看到敌人的意图,他明白敌我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减少战争,减少伤亡,便可轻而易举取得城市。这何乐而不为呢?对于他的才能也是不可否认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查理大帝非常好的品质。但是他的形象也有失真之处。

每每读起查理大帝,我们是否能想到查理大帝加冕这一事件。学界对于他加冕的事是否为真存疑。他被加冕是利奥三世的感激还是他需要这种形式上的认可而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在我看来,更侧重于后者。但在本书中提到"查理非常不喜欢这种称号,他肯定地说,假如当初能够预见到教皇的意图,他那天是不会进教堂的,尽管那天是教堂的重要节日。"这里更多的是作者对于查理的正面形象的一种塑造,这也就是我所认为他所写的是有失真的地方的。因为查理在拥有了地位,拥有了权利的时候,就按平常心来讲,他更想去确定自己的国王的正统地位。而这种正统的确立,不能来自于原来的皇室贵族,而更多更容易地来自于宗教的给予。我还认为这是一种愚民政策。就类似于中国的封建社会,不管是什么朝代,都会用一种或几种类似于儒法道等等的思想作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去统治。就像武则天当政,建立周,这本来属于篡位,但是她利用佛教来愚民,一方面打压了李氏集团的老子思想下的统治,另一方面,更是为她今后的统治打下基础。最终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另外,在利奥三世给查理大帝戴上皇冠的时候,那些受到在场人们的欢呼。这显然是精心策划好的。如果没有策划,以查理大帝的性格很有可能会翻脸,而在场的人也会顺着查理大帝的想法去附和,那么就会很难会想象到是欢呼和热烈的场面。我想更多的是来自于查理大帝的谴责,甚至是一个让人胆寒的场面。那么利奥三世是否继续当他的教皇也不得而知了。所以我更多的认为查理大帝是有预谋的,而并不是作者单纯的认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不图名利的人。

不管查理大帝加冕的事情是否为真,这件事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而他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所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相关链接:

艾因哈德(Einhard,770~840年)法兰克王国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是法兰克王国、也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传记家,是查理曼帝国时期所谓"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曾在傅尔达修道院和阿尔琴所设立的学校中受过教育,并长于建筑学。794 年,他开始做查理曼的侍从秘书,后一直是这位皇帝的重臣和密友,得以参与各项政事。查理曼逝世后,爱因哈德追念这位皇帝的"丰功伟绩",以及对他个人的恩宠,乃模仿罗马历史学家苏托尼厄斯的笔法,写了一部《查理大帝传》(VitaCaoli)。该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成为世界历史文库中的要籍之一。除《查理大帝传》他还有4部著作传世。

艾因哈德退出政界以后,静心地回顾了自己侍奉二主的经历之后,为了追念查理曼的功绩、同时也为了报答查理曼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就模仿古罗马史学家苏托尼乌斯的笔法,写下了这部著名的《查理大帝传》。

艾因哈德感到,为查理曼立传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坦诚地表露了自己的写作动机:"由于我亲身参与这些事件、身临其境、目睹其事,我认为没有人能够比我更真实地记述这些事情,而且我也不能肯定有没有别人会写它们。因此我想,与其让这个当代最崇高、最伟大的国王的生平事迹和他那后人难以效法的赫赫功业因埋没而消失,倒不如象别人那样,把故事记录下来、垂诸后世".

《《查理十二传》读后感(共2篇)[此文共439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小巫范文网 www.wugu66.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