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介绍助读资料,明确教学重点
(屏幕显示)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屏幕显示)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屏幕显示)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
(屏幕显示)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作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
师:这节课我们有三个活动:读闲人之味,析闲人之景,赏闲人之美。
二、读闲人之味
(屏幕显示)
读闲人之味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老师逐一指导)
三、析闲人之景
四、赏闲人之美
(屏幕显示)
赏闲人之美
活动:课文观感
师: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欣赏发言,老师评点)
(屏幕显示)
文章的六个美点
美在篇幅的精短
美在内容的丰满
美在结构的灵动
美在月色的描写
美在情感的波澜
美在“闲人”的韵味
(屏幕显示)
试将课文变形
师:这篇课文,别看他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还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请你从我刚才说的三点里面选一点,尝试一下。
(学生阅读思考 同桌交流发言老师评点)
(屏幕显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叙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屏幕显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屏幕显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师: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特写镜头是“转”,抒情议论是“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 ) 亦未寝 ( )
藻荇 ( )竹柏( )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 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1、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 ……此处隐藏1165个字……的写作特色:
【我的问题】:
【小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隶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本册书中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包括五篇文言文和四首古诗。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各自描绘的景、时、表达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法、语言风格。将这样的诗文归置在一个单元里,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激发灵性,陶治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每一篇都堪称经典,可教之处甚多,但实际教学中总要有所取舍。本单元说明中写道:“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这段话基本确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的内容大意。(2)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在文章叙事、绘景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3)通过反复诵读,能辨别并说出文章的语言特色。《记承天寺夜游》篇幅短小,“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语言朴素而又含有深长的意味”。正是以上这些,点出了《记承天寺夜游》异于本单元其他文章之处。所以本文在本单元应当承担的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基本可以确定为:语言特色、情感或心境。
二、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背诵出《记承天寺夜游》。
3.在反复诵读中,能辨别、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能对自己的回答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教师的补充材料,能有理有据地说出《记承天寺夜游》叙事、绘景、议论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心境。
5.能用简短的笔触将生活的片段记录下来,并在记录中写出自己特定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除了本单元刚学过的《三峡》、《答谢中书书》两篇文言文,还没有正式接触过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古文,对如何发掘、体会景物描写背后作者的情感还较为陌生。不过之前学过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两者有共通之处,那就是通过对用词、绘景的`语句、议论、抒情语句的筛选、辨析,从而发掘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表现的心境。由于本文创作时间距今已经很久远,学生之前还没有学过苏轼的作品,对苏轼其人、其事了解都很少,无法较好地结合史实、作者的身世经历来“知人论世”,所以要通过反复的阅读来使学生先感受下苏轼短文的用语、语言特色,尤其是刚学过《答谢中书书》,两者的语言特色截然不同,可通过对比朗读两文,一是加深对旧文的记忆、理解;二是在对比朗读中发现本文的语言特色。此外,需要通过补充课外与本文相关的史实资料、苏轼生平资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发掘《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微妙的情感和心境。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完成本文重要的两个教学目标:语言特色和情感。至于文章大意,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点拨即可。
四、教学准备
让班级学生自主搜集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苏轼的生平经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刚学习过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咱们先集体大声背诵这篇小短文,注意节奏和韵律和谐。(背毕)现在咱们拿起书本,先跟我读两遍《记承天寺夜游》,然后自由朗读三遍,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语感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或自己总结一些关键词对本文的语言特色作出描绘。
(设计说明:考虑到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关于本文语言特色的,而《答谢中书书》刚好是魏晋南北朝骈文盛行背景下的典型作品之一,它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的语言风格和宋朝苏轼本文简淡质朴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加之两篇文章都很简短,且都要求背诵,所以通过学生回忆、大声背诵《答谢中书书》,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全文写作有个大致的认识,却除陌生化状态;另一方面,使学生带着比较的思考,有意识地注意两文语言风格的不同,进行正式探究前的“热身”。)
(二)再读文本,读懂文章内容;辨别、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独立阅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确定它们在文中意义;使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标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书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向周围同学寻找帮助,以解决你在阅读中的问题,把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用语言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指令性较强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帮助每一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聆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跟读、模仿,通过仿读纠正初读时的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和认识,确认本文的语言特色。
5.将全班同学分作四大组,分别由四位诵读比较好的同学引读课文。
(三)补白文本:说出本篇游记叙事、绘景,尤其是议论感概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苏轼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来。
2.请搜集到与本文创作背景以及有利于说明本文作者心境、情感材料的同学清晰地读出所搜集的材料,与全班同学共享,教师在其中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苏轼以及其跌宕起伏经历的认识。
3.各自独立地再次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4.画出能传达作者情感、心境的语句,指出哪些语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暗含着什么样的心境?请说出这样推断的理由。
5.如果将本文按照表达内容的不同分层,可以分几层?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情感与叙事、绘景结合起来的?
(四)迁移训练
1.自读本单元的《湖心亭看雪》,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辨别确认其语言特色,说出作者在文中叙事及描绘景物中所蕴含的情绪及心境。
2.生活中总是有一些片段的场景,让你看到之后生起某种感触,激发某种情感或感慨。结合自身生活经历,用简短的笔触记录那个生活片段,并写出这个片段中你所产生的情感或感触。
案例反思: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一定的对应性,遵循了目标与教学内容、学习结果前后一致的原则;
2、教学活动的设计能以学生的自主研读、交流合作学习为主进行设计,展示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及合作者的基本思想;
3、补充的材料也是以学习文本为中心,为其服务,都是以文本为阅读的基点提出来的;
4、整个设计没有“泛人文”的弊病,学生的活动还是紧紧围绕语言的运用与语文能力的提升进行设计的,补充材料虽然繁杂,但基本上还是体现了语文这本课程的特点,在尽语文课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