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教育之道

时间:2024-07-10 09:56:05
教育之道[此文共1590字]

教育之道

古语有云:“人无德不立”,德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德之人即便知识渊博、家财万贯,对于社会而言却无益处。高尚的德行和情操一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美好品质,在华夏人民的血脉里澎湃流淌着,几千年不变不息。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肩负着“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大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上好思政课,决不是教育领域的“家务事”,而是一道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当前校园中的思政课有不少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沦为“点名课”“刷分课”,学生不爱听以老师为中心,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难以让思政课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要上好思政课,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可以探索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与学生谈人生,让道理融入生活;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在同龄人的对话中实现感情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共振等等。

二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 灵活运用探究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 以及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创设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思考、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地改造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

三要结合实际开设课程。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技术日新月异,平台五花八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思想纷繁、价值多元成为社会的常态。当代青年体现出了鲜明的代际特征,城乡地域、教育水平、年龄性格等的具体差异和偏好也决定了需要不同的思政课内容,因此学校在开设思政课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差异化进行教育。而且思政课既要“言传”更要“身教”,教师本人就是教材的一部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样的老师在讲思政课时,才能紧扣时代的脉搏、贴近青少年的心灵,为思政课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思政课青年教师,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这里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要“正心诚意,一身正气”。所谓“正心”,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们才能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所谓“诚意”,就是对学生要用心、用情,真正关心、尊重学生。思政课是“政治课”,也是“人生课”,不能抱着一种冷眼旁观的“路人心态”,而要积极地做他们情感的倾听者和思想的塑造者,如此思政课才会恢复本该有的温度。所谓“一身正气”,就是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爱育人。

思政课要着力挖掘思想内容,让授课内容更具理论深度,更具思辨精神。首先,思政课要与时代接轨、与生活接轨、与实践接轨,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需求,才会有活力、有张力,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敬。其次,思政课必须具有历史厚度、文化厚度和理论厚度。这种厚度来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精神基因,来源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历史经验,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把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知识揉碎变软,用“小火慢炖”的方式彰显思政课的影响力。同时,转变对思政教育本身的态度,让思政课能够伴随、见证学生自我成长、自我感悟的过程,在追求“养成”而非“速成”,追求“内化”而非“外塑”,追求“润泽”而非“浇灌”的“慢思政”中达至立德树人的境界。

真理不辩不明,信仰不疑不真。我们处在一个价值多元、泥沙俱下的信息时代,存在杂音与噪音是难以避免的,学生也不可能只听到来自老师的一种声音。讲好思政课,就必须了解和直面学生抛掷来的“真问题”。如果让学生把种种疑问留存心底,其结果只能是教书和育人“两张皮”。只有自身政治过硬、专业过硬,我们才能帮助学生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鉴别力。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要勇担历史责任,以实际行动履行好一名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

《教育之道[此文共159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小巫范文网 www.wugu66.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