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浅谈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时间:2024-07-09 15:47:06
浅谈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作用[此文共2634字]

提升审美情趣彰显艺术魅力

——浅谈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摘 要:美育与美术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渗透美育,从小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渗透美育首先要有“美育”观,让学生从教材中感知美,从活动中欣赏“美”,从生活中发现“美”,从实践中创造“美”。

关键词:美育 感知美 发现美 欣赏美 创造美

古希腊美育思想家柏拉图说:艺术是求心灵美和善的,其中音乐的节奏与乐调、绘画中对形状和色彩的感知都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得当,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受过这种良好艺术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很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就是要渗透这种美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美育,要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要怎么做呢?

一、教师要有“美育”观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也可以称为“美学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而审美教育则要求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这就是“审美教育”。

而在美术教学中,有的老师会主观地把“美育”与“美术教育”割裂开,从而导致把美术教学上成纯粹的技术传授课,把技能技巧的训练作为美术教学的唯一目的,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美术是一项艺术,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审美性与情感性。一幅画中不但具有审美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性的获得是因为画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苏珊・朗格曾说过:“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绘画就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如果教学中既要重视其审美性,也要重视其情感性。忽略了这两个特性的话,就可以导致教学过程的机械、单一、枯燥,还可能导致学生丧失对美的发现、感悟、创造能力。一味地追求技能训练,是违背美术教育的宗旨。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拥有“美育”观是非常重要的。

二、从教材中感知“美”

美术教材中“美”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从教材中感知美。换句话说,“读”教材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读”懂教材中美的所在。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1课《万绿丛中一点红》,先让学生看教材,让学生体会这种颜色的对比搭配有什么的效果。从几幅图的对比中,学生感受到颜色搭配的重要性,也明白怎么样才能让颜色搭配更和谐、更美。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教材搬到屏幕上。比如一年级上册《鱼儿的游戏》一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声有色的鱼资料。学生通过欣赏不同形状色彩的鱼,感知鱼的外形美、动作美。并让学生从屏幕上找找你认为最美的鱼是哪一条,说说为什么。

在这些线条与色彩组成的图案中蕴藏着丰富的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这种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从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源于生活,美术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一部美术教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部教材,让学生从这部教材中发现“美”的存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教学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6课《校园里的花》前,我先让学生回家观察生活中的花,首先选择他们喜欢的花。然后仔细观察花的形状、颜色,让学生描述,并且说说为什么选择喜欢这样的花。当学生回到课堂上的时候,让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在交流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接着,我又让学生欣赏几幅花头、花叶纹样的图。从而告诉学生如何用你的笔把你从生活中发现的美给描绘下来。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身边美的东西。

例如,在上三年级上册第5课《天然的斑纹》时,先在前一节课的内容结束的时候,先介绍一下《天然的斑纹》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感受美。接着,老师就可以抛出任务:回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是否也发现这种“天然的斑纹”呢?这些斑纹是否给你震撼的力量?你被它的什么特点震撼了?如果是小件的物品,你们可以把它带到课堂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去观察生活,有着明确的目的。等到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这说明他们已经学会去发现生活了。

四、从活动中欣赏“美”

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活动,特别是美术教学,在活动中让学生欣赏“美”,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美”的兴趣和欲望。

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多样性、趣味性。比如在上课之前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变废为宝》一课时,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然后在小组中进行撕纸游戏。先让学生独立撕一撕、玩一玩,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比一比,看谁由自己撕下的纸型中联想到的东西多。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下就会更加大胆地进行想象。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撕下纸变成自己联系的东西。从这里,就可以让学生发现,原来美是可以这样“变”出来的。

再比如,教学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第6课《校园里的花》时,教师可以设计这么一个活动:让一女生戴上画有花头、花叶纹样的帽子、围巾,让另外的女生用鲜花作为头饰,用花叶制作胸针来装饰一下自己,然后模仿模特表演花朵展示秀。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真谛,激发起他们的创作兴趣和欲望。

五、从实践中创造“美”

当学生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之后就是要学会创造美了。审美趣味是欣赏中奠基,在创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就如《变废为宝》中,教师通过撕纸,然后把撕下来的纸张变成一样有用的东西。这是“有用的就是美的了”。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把撕下的纸张涂成不同的颜色,然后用这些纸张制作一幅“纸贴画”。这画可以是一片树叶、一朵花、一朵白云、一只小鸟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带来生活中的一些废品,可乐罐、火柴梗、鸡蛋壳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东西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比如,把可乐罐剪开,制作成一个花篮,把可乐罐上的塑料膜剪成小花,贴在上面;把火柴梗粘成一座小房子;把鸡蛋壳弄碎,贴成一只鱼等等。通过这样的创作,激发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再如,上三年级上册第5课《天然的斑纹》时,学生会收集到一些物品:比如鹅卵石、小碎布、木块、树叶、羽毛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东西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先让他们摸一摸,然后说说他们的感觉。这是他们体会美的过程。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笔画下这些东西的纹路,让他们感受自然的美。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用照相机把这些东西拍摄下来,用相片来记录这些“美”。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以审美为主线,在教学中注重小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挖掘与培养,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最终学会创造美。让他们懂得“美”源于生活,并且要用之于生活,让小学美术教育开出灿烂的美育之花。

参考文献:

[1]张力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导全书,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11.

[2]武丽敏著,美术教育心理学,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3]李眉云,白天佑著,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浅谈美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作用[此文共263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小巫范文网 www.wugu66.com 版权所有